创伤后症侯群的心理历程与因应

一、前言

惊天动地的台湾9-21地震灾难至今已发生了11天,各项复原的工作,也在全体同胞不分你我的投入协助中展开。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房屋贷款、小区重建的实体工作之推行,另一项同样重要的或者更重要的任务,也正悄悄拉开序幕,有待更多专业工作者的爱心贡献-那就是所谓「创伤症候群(PTSD),的出现与辅导。

其实不只青少年儿童有心理适应的困难,表现在电视前的成人之哭泣、呆滞的眼神,对政府及协助者的抱怨,乃至对未来的茫然,凡此种种都是创伤症候群的表现方式。本文之写作乃在企图说明此一心理现象的机制和表现过程,以扩增大众之了解与因应。

二、创伤症候群的心理历程与因应

·     它是人类对抗巨变后的一种自然反应。通常出现在事变后的两周内,而在三到六个月后,慢慢减轻症状,逐渐回复调适。 因此"迅速介入""危机处理"二点原则极为重要。

·     由于它是人类企图压抑恐惧反应,而又忍不住不得不想的结果(这乃是因为当刺激过大时,会产生"异常记忆",也就是在脑内深处的海马回之处,留下"铭刻性记忆"以致每相似线索触动时,它便会在当事人的眼帘脑海出现如放映电影一般生动的画面,重演当时之可怖现象)

·     而此种来自肾上腺与荷尔蒙分泌异常所产生的中枢神经亢奋变化,会造成语言功能的不活跃,而使当事人退回到生命早期的知觉与塑像之记忆型式。对儿童来说,由于其语言能力之限制,更会表现为「身体化」现象(如哭泣,僵化的表情等) 这种生理上持续性和全面性出现的过度亢奋现象,不但使当事人陷入极端敏感与恐惧的状态;而且会以一种或两种特定的重复的型式作恶梦。因此这段时间的恶梦与"夜惊"(半夜惊叫着醒来),都是会常发生的。类似的现象包括"睡不安稳""难以入睡"。儿童此时期如果从事游戏,会发现失去平常愉快的色彩,而带着严肃表情(主题)的一些重复性扮演。成人们事后则往往采取"逃避"的反应,意即力图将生活扳回常轨,而不愿再去面对、思考或讨论当时所发生的那件事。这对"重整家园"的目标来说也许是有用的,所谓「化悲愤为力量」。但如果过份努力的克制自己不去表达或发泄一些负面之情绪,如害怕、忧郁、灰心或绝望、生气,则此种"适应过份有效"的状态,可能是表相的与暂时的。假以时日,未被处理的情绪,终将如水管的漏洞一般,会以更大的能量,在别处借机爆发出来的。因此,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接纳自己和别人的负面情绪"。这在家人之间,格外难为。父母总会期望孩子要"共体时艰",殊不知负面的情绪,唯有在得到机会宣泄并得到接纳后,才有"正面转化"的可能。这一点,切盼大家加以觉知!!

·     如果前述的任务("适当宣泄""得到支持")未能完成,则当事人(不论成人或孩子),将因外在的漠然(若无其事)与内在的失去希望(孤单、罪恶感),而产生进一步心理上的不适应症候。那就是自生活中退缩,减少与人之交往及联系,迷信增加(常常在寻求预兆)这都是因为对自己及环境的自信消减的缘故。心理学上的数据显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与其内在能控制(自主)的能量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这种失去控制感的当事人,我们能帮助的乃是——

1.支持,以科学的数据,重复向其确认这种事不会再发生

2.检查并加强当事人的支持系统(尤其对老年人及儿童而言,这种方向格外重要)。此时协助单位的「进驻灾区」、「结构化」灾区内的互动网络等,都是极为必需的。就学校系统而言,教师不妨考虑暂时认养较严重的当事人,并「善用班上的动力关系」。使其形成「同侪支持小团体」(23人对1人即可)

3.协助当事人自结构化个人的每日生活作息中,重获"掌握感",从而恢复其自信与自我概念。其做法非常简单,即要求当事人每日临睡之前,拟定次日要完成的五件事,并且这五件事中还要包括一件是帮助别人的。借着设定每日的生活目标,当事人比较不会自生活中解离,并且也比较容易自伤痛中走出。

4.助人专业者的危机协助模式,主要包括「宣泄」与「重建」两部份。就前者言,不论以音乐、绘画、完成句等媒体来引发,或是以同理的语言、了解的点头、轻拍肩头、紧握对方的双手或拥抱接受其哭泣,都是合宜的。就后者言,如何应用「短期治疗模式」协助对方自问题的挫折抱怨、无力中,导引向其希望改变的地方设定目标;自对方觉得一切都无能为力的无望状态中,发现自己的确还有不那么无望的时刻与做法;并加强增强这种小小的力量和成就。则便可在五次左右(每次一小时)的心理协助过程中,明显的协助当事人自废墟的心理状态中,重新站立起来!

5.身体接触的治疗性意义 地震引发的家破人亡,对幸存者而言,其主要的情绪经验应包括有恐慌(怕再来,余悸犹存)和哀伤(失去了直接或间接的亲人、亲戚、邻居以及财产房屋)。而不论是「害怕」或「哀伤」,当事人的感觉都是非常孤立的无助,寂寞与难过的。因此,身体性的接触经验也可视为是灾后心理复健的一个重要媒介。对大部份人来说,可行的做法是对受惊吓而呆住或哭闹不休的当事人进行一些身体接触的按摩。 例如以治疗者的一手手掌轻轻护住当事人的前额或心口的部位,同时让当事人闭住双眼观想其守护神(不论是妈祖、耶稣或菩萨)来临,有光(绿光代表治疗与宁静的力量,红光代表力量与温暖,蓝光代表慈爱与保护)笼罩此人(此时亦可配合当事人所熟悉的咒语或吟咏进行祈祷)。 另外对容易夜惊的孩子,则可于其睡觉中,坐在其身旁。以一手的三指并拢,放在肚脐眼处,轻轻下压-松手,下压-松手,另一手的掌心则放在其后脑勺处,轻轻护住。此时可观察体会自己两手所接触的孩体的脉动,迨感觉其两边脉动逐渐平匀一致后,便可停止。

三、结论

总结来说,「创伤症候群」可视为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应付压力的自发保护和恢复之历程。这个历程,假以时日,当然也可以慢慢恢复;但心理性之介入,却可以催化并使人恢复往有效功能之方向运作。事实上来说,是极为必须的。

摘要上述之历程,任何一场心理复健之旅,最好包括下列几点内容——

  • 了解复原通常的历程,因此不会焦虑。
  • 接纳并表达出有关的负面情绪。

  • 找出周围可用的支持体系(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主动求援。
  • 每天为自己(孩子)订定出一些具体可做的目标(五件左右,其中一件是帮助别人的)

  • 记得奖励自己(孩子)的小小成就。
  • 增加与他人(尤其是家人之间)的身体接触(善意的、爱意的)

  • 感谢自己(家人)还活着,感觉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每天至少临睡前,起床后各做一次)!

主题词

继续阅读

评论